3月31日,津南区海棠街的“创意市集”早早热闹了起来。赵大肚子烧麦、小站大商包子、崔记传统茶汤、有稻儿米糕……笼屉接锅升腾起白茫茫的热气,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气息,晨练的居民们纷纷被吸引而来,忍不住尝尝这传统美食的味道。
当天是津南区海棠街第三届“海棠花儿开”文化艺术节开幕的日子,也是海棠街连续第二年举办“创意市集”活动。市集设置了非遗、文创和科创板块,共设55个展位,来自市、区级非遗项目、15所高等院校以及各类企业的科创、文创展品参展,着力打造多元多彩文化盛宴。
非遗美食引爆味蕾,传统技艺更让人着迷。华丽的金银错传统技艺、五彩斑斓的掐丝珐琅、出神入化的田氏榫卯技艺、变化万端的高氏空竹、惟妙惟肖的虎头鞋、古朴精致的麦秸画……孩子们在琳琅满目的面人儿面前看花了眼,被叔叔做的糖画儿迷得走不动道儿,看着《西游记》里的的取经四人组就在眼皮子底下被变了出来,不由得连连惊叹。
作为天津市最年轻的街道,海棠街深知传承发展城市文化、培育滋养城市文明的重要性,向来很注重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。连续两年打造“非遗+市集”的新场景,通过展示、展演、展销的方式,将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衔接,突出历史背景和文化、民俗风情、趣味娱乐特色,一起欣赏“非遗之美”、品尝“非遗之味”、享受“非遗之乐”,立体化领略传统非遗魅力,推动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,更好构筑中国精神、中国价值、中国力量。
南开大学的展位被围得水泄不通,过往的游人和孩子们被各式无人机和3D打印吸引住了脚步。在老师和学生志愿者的带领下,孩子们学着操控航拍机,体验无人机足球的乐趣,借助模拟器熟悉了固定翼、多旋翼、直升机的基本操控方法,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做出了属于自己的3D打印作品,沉浸式的体验给大家带来一场精彩的公益科普。“作为3D打印知识的摆渡人,依托专业的课程资源,我们积极通过各类公益活动把该领域的新技术和新理念传递给大家,给孩子们心中种下爱科学的种子。”南开大学电光学院马林川老师说。
海棠街位于天开高教科创园南翼的核心区,包含天南大在内的13所院校安家于此,是津南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策源地,是红色、青春、科创、幸福的海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街道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,赋予市集以“创意”,积极推介校园文创和科创项目,推动科教和产教融合。现场有极富民族特色的色彩编绳、优雅的中华茶艺展示、精美的“津派花丝”,鲁班锁和九连环带领大家领略传统数学文化的奥妙,也有依托专业学科资源进行创新的乐集·文创手工坊等项目,在保留传统内核的同时,融入更多时代元素。市集拉近了学校与社会的距离,展示了校园文化和特色专业,也让大家看到了学校在传承过去和创造未来所做出的创新与努力。
在熙熙攘攘的市集中,不时能够看到举着手机进行拍摄、直播的学生与游人,透过屏幕把现场的热闹传了出去。在这里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感受到传统和科技的魅力,激发热爱、传承的拳拳之心。“这个市集非常好,我们见到了平时接触不到传统民俗和非遗项目,也增进了对其他院校的了解,现场的氛围非常有感染力,我想通过视频分享给我的朋友们和粉丝们”一位来自天津商务职业学院的“青春体验官”说。他们积极化身为传播者,自觉为民间传统文化、校园文化“代言”,自豪之情溢于言表。
海棠街积极转变发展理念,开办“创意市集”探索场景创新,发掘文化IP,挖掘产业和市场富矿。街道为各类非遗、文创和科创项目无偿提供展示场所,提供集中展示的机会,拉进学校、社会、企业之间的关系,扶持传统非遗、校园文创等形成规模效应,促进文化、科技等向生产力的转化,推动文化与经济在更广范围、更深层次、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,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“双丰收”。